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2(1 / 2)

加入书签

一个特点:无论英军还是德、意军都需要从非洲战场之外运来补给非洲太穷了,百姓根本就无法支撑起一支十余万人部队的补给,除此之外还有弹药、装备、燃油等都需要从别的地方运送。

英军是从他的另一个殖民地印度,经印度洋过亚丁湾至红海再经过在其控制的苏伊士运河运送到前线,有时也会冒险从英国本土经地中海运输,因为印度无法提供英军所需的全部装备和战斗人员。

德、意军当然就是从意大利横跨地中海运到利比亚。

这使得沿海港口的占领对敌我双方都十分重要比如在占领卜雷加港前,德、意军的补给运输就不得不先运送到苏尔特港甚至更远的的黎波里,然后再从的黎波里或苏尔特用汽车长途跋涉数百里到达前线。

重点就在于这“数百里”还是一路沙漠的“数百里”,车队在运输的途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水和燃油,此时还随时都会遭到英军轰炸机的轰炸。

占领卜雷加港就不一样了:补给船队可以直接在卜雷加港卸货,车队只要运输几十里就到达阿格达比亚,这样不但缩短了大量的路程,还减少了运输消耗及被轰炸的危险。

这使晚餐又多了蜂密和果酱,另外面包还是平常双倍的份,甚至在秦川等人狼吞虎咽时,炊事班的士兵又在火堆上烤着肥得流油的香肠秦川对香肠的抗拒心理已经消失不见了,不为什么,为的就是饥饿。

所以秦川觉得,那些因为某种原因吃不下或是挑食的人,都是因为没饿过,真正尝过挨饿的滋味甚至有可能被饿死的话或许连人肉都无法拒绝。

这是人性的悲哀,但又是血淋淋的现实。

“那些意大利人总算是发挥点作用了”大熊一边啃着香肠一边模糊不清的说道:“他们居然能占领卜雷加港”

“你真以为是他们打败了英国人”面包师回应道:“阿格达比亚被我们占领后,卜雷加港的英国人要么撤退,要么就只有被我们包围了”

“你是说”大熊抹了抹嘴边的油:“你是说卜雷加港是英国放弃的可那些意大利人不是这么说的”

在此之前,大熊与运输车队的意大利人交谈过。

“哦,好吧”维尔纳笑道:“我们中总算有人相信意大利人了”

哄的一声,德军士兵们就笑了起来。

只有库恩慢条斯理的撕着手中的面包,然后一块块的放到嘴里。

等大家都笑完了,库恩就说道:“今晚休息,做好出发准备”

“出发”闻言众人不由一愣,纷纷把目光望向库恩。

只有秦川明白库恩的意思德军是因为补给不足才在阿格达比亚停下来的,现在一条较近的补给线已经打通了,补给也够了,那么也就是继续追击英军的时候了。

甚至秦川还知道一点:英军已经撤退了两天,如果德军想要追上英军的话,那就必须抄近路

只要看看地图就知道,往前就是昔兰尼加,它的海岸线在地中海拐了一个近似“s”形的弯。

之前说过,非洲战场的部队行军大多要靠近海岸线,这不仅是因为海岸线有一条唯一的公路“滨海大道”,更是因为靠近海岸线就意味着更容易得到补给。

德、意军是这样,英军同样也是这样。

英军沿着“s形”的海岸线撤退,德军落后了两天如果还想追上英军当然就不能跟着他们的屁股同样沿着海岸线走,德军必须走直线也就是近路。

但这说得容易,走直线就意味着要深入沙漠腹地远离能够得到补给的海岸线。

一想到整支部队即将进入杳无人烟、赤地千里的荒漠,秦川就感到一阵阵寒意相比起渴死,他宁愿选择战死或是饿死。

果然,没过一会儿,断掌巴泽尔就让人以排为单位到连部领装备和补给这些装备补给包括新补充的三十发弹药、大慨五天量的面包和几个烤土豆,另外还有一个水壶。

水壶要知道每个士兵身上都有一个水壶,但现在却又多配发了一个水壶。

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就不用多说了,就是让士兵们多带水准备深入沙漠。

于是气氛立时就变得压抑起来。

士兵们进入沙漠作战已经有段时间了,都知道深入沙漠是怎么回事,那可不是多配发一个水壶就能解决问题的一水壶的水只怕不需要一天就喝完了。

良久,维尔纳才说了声:“我希望我们拥有足够多的汽车,这样我们就能带上足够多的水和食物”

“我们的汽车不多”面包师说:“何况汽车也救不了我们它本身需要燃油和水,高温下很容易发生故障,更严重的是还有可能使我们暴露在英国人的飞机下”

于是士兵们就沉默不语了,他们都知道面包师说的是对的。

只有库恩依旧面不改色的坐在火堆旁,不紧不慢的撕着面包,一小块一小块塞进嘴里。

正文 第二十四章 命令

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士兵不相信上级会命令他们进入沙漠腹地。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如果军队都在沙漠里渴死了,那么上级还能指望军队继续作战吗

这种想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他们显然不了解隆美尔隆美尔一向不按常理出牌,对敌人是这样,对自己人也是这样。

隆美尔身边的人对他这样评价:“他的身体内就好像有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因为他自己毅力非凡,他也要求他的下属们同样如此,而根本没有意识到普通的正常人都有身体和心理上的极限”

于是,第二天早晨部队就接到了穿越沙漠的命令。

听到这个命令,还有许多官兵不敢相信,他们甚至在议论:

“隆美尔将军是否知道这个命令”

“这个命令是意大利那些蠢货下的吗”

“我们应该求证一下”

但所有的议论和怀疑都是徒劳,因为下达命令的就是隆美尔本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意大利人恰恰是不希望这么做的一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