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37(1 / 2)

加入书签

“这样下去不行”崔可夫忧心忡忡的克雷洛夫说道。

“崔可夫同志”克雷洛夫安慰道:“他们离开了就离开了吧,我们不必为他们感到失望”

“什么你以为我是在为那些逃离指挥部的人感到失望吗”崔可夫回答:“不,克雷洛夫同志,他们的离开或许是件好事。你知道的,斯大林格勒补给不足,我们至少不必再用宝贵的粮食养那些废物了”

克雷洛夫点了点头,然后就说道:“你说的是斯大林格勒”

“是的”崔可夫点了点头:“除了斯大林格勒,我还能担心什么呢敌人占领了马马耶夫岗,我们付出惨重的伤亡也无法将其夺回这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后勤,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斯大林格勒就会被敌人全面占领了”

崔可夫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虽然苏军使用贴身战术和游击战术是正确的,但如果士兵连粮食和子弹都没有,那什么战术都不会有用。

“我们可以开辟临时渡口”克雷洛夫建议。

“许多地方并不适合作为渡口,克雷洛夫同志”崔可夫摇头叹息道:“比如像我们这里的峭壁,还有於泥河滩,有些地方适合开辟渡口,但连公路都没有而且还会遭到敌人战机的火力封锁,卸货量十分有限”

顿了下,崔可夫就说道:“所以,我们还是要夺回马马耶夫岗”

“可是崔可夫同志”克雷洛夫有些不解的望向崔可夫。

“我知道,克雷洛夫同志”崔可夫说:“我们补给不足,而且敌人用于占领马马耶夫岗还是精锐部队,再打下去近卫第13师就要全军覆没了”

顿了下,崔可夫就说道:“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其它地方找回这场胜利”

崔可夫所说的其它地方,指的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就是朱可夫指挥的位于顿河以北的苏军。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之前的战斗中为了给斯大林格勒争取准备时间而朝德军主动发起进攻,虽然损失惨重但基本达到了战略目的。

此时,经过几周的休整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又恢复了一定的战斗力。

崔可夫认为现在就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再次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朱可夫当然知道斯大林格勒正处在危急关头,于是没有反对,再次组织起近卫第一集团军对德军北部防线的猛攻。

保卢斯在苏军的进攻下就有些慌了手脚如果在之前,德军还可以将精锐的装甲师调到北部防线增援,但现在第14装甲军甚至连隶属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21装甲师都深陷斯大林格勒城市战中。

这也可以说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会失败的原因之一整场战斗都是两线作战甚至北部防线从科特卢班起至伏尔加河段实际上还处于苏军的三面包围之中,一旦苏军占领了科特卢班,那么德军随时都会陷入被苏军反包围的窘境。

换句话说,这样战略包围只适用于速战速决,否则越往后拖形势就对德军越不利德军原本也是想速战速决的,只是没想到斯大林格勒会拖那么久,而且似乎还会继续拖下去。

最后没办法,保卢斯只能将用做预备队的集团军直属部队第16摩步师和第298步兵师派去增援北部防线。

也就是说,兵力不足导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基本没有预备队。

这就正是崔可夫所希望的。

与此同时,崔可夫又在斯大林格勒实施了一个反突击计划:

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北部和南部分别组建了一支兵力为一个师的突击队,主干是步兵第112师和步兵第193师,然后将散兵甚至是武装起来的百姓补充进这两支部队。

组建这两支突击队在兵力上还没有多少问题,斯大林格勒虽然兵员奇缺,但用散兵和百姓拼凑起两个师问题还不是很大。

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两支突击队的弹药问题要进攻的话就必须有足够的弹药和补给,否则冲上去就只会是送死。

崔可夫的解决方法是从两方面着手:一个就是像克雷洛夫说的开辟临时渡口,另一个就是组织里2运输机空投。

这空投有点像是在霍尔姆战役中德军的空投,利用滑翔机、降落伞等等在夜间实施。

只不过到后来滑翔机甚至降落伞都不够了,只能使用暴力空投也就是将武器装备用稻草等包裹好,直接从运输机投向地面。

正文 第六百九十三章 反突击

所有的这些秦川都不知道,甚至连斯特莱克将军都不知道。

原因有两方面:

一个是苏军也就是近卫步兵第13师始终在正面与第1步兵团争夺着马马耶夫岗。甚至近卫步兵第13师还颇有成效他们在南坡上构筑了一层又一层的战壕逐步朝高地推进,这使敌我之间的距离只有七十米左右。

之所以只能推进到这个距离,是因为如果再往前的话,德军的手榴弹都能抛到苏军的战壕里,而手榴弹又是个很廉价的东西,于是苏军就很难再往前继续挖掘战壕了。

不过这也够呛,因为七十米的距离,苏军只要用炮火暂时将德军压制住,然后一个冲锋就能与德军肉搏了。

这导致肉搏在马马耶夫岗十分常见,同时苏军也希望能与德军肉搏,因为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敌我伤亡比。

只不过德军在几次战斗后也摸出经验了,他们在高地的山顶阵地上只摆放数量不多的几十个人,主力放在反斜面的第二道防线,一旦苏军发起进攻,这几十个人稍稍抵挡下就后撤总之,就是把山顶阵地当作前哨站而不是阵地,这样敌我之间就有一个缓冲带。

于是,敌我之间发生的战斗往往并不是实际意义的肉搏,而是近身作战。

而在这种近身作战中德军的43就能大显神威,一次又一次的将苏军打得死伤惨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