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53(1 / 2)

加入书签

尔,施佩尔这个时候心中的激动,甚至能在他的脸上看出来。

能够得到元首的支持,能够让元首重用,对于他这个很有抱负的人来说,是一种幸福的事情。

看看元首垂青的那些人,元首用来替代罗姆的希姆莱,选出来的陆军将领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些人无一不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而在工业方面,施佩尔知道,李乐选出来的那个人就是他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能走到的高度,连他自己都不敢幻想过

“我的元首。这需要精密的安排,而且要使用一些非常手段。”施佩尔开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说的很稳重,没有给李乐许诺什么,可是他的回答李乐并不在意,因为李乐知道自己选出来的人,历史已经证明了他的才能。

“要用最精密的计算,尽可能的整合产能不要浪费一点我们要战胜的是全世界不是一个小小的英国”李乐对着施佩尔,挥舞着手臂说道。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一个系统的统计和筹划工程,运算的内容甚至复杂到可以让一台超级计算机崩溃。

一个工厂每天能生产475个螺丝钉,而另一个工厂生产坦克地盘一天只能消耗410个螺丝钉,第三家工厂一天生产的坦克轮子只够装备三十个坦克底盘

只是三个已知量,就可以形成无数个组合,来安排生产螺丝剩下了,底盘剩下了,或者坦克总数上不去,这都是浪费产能的表现。

什么样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呢每天所有工厂生产的零件,正好生产出这么多坦克来,一点儿都不浪费。

当然,要做到这样绝对,也是没有必要的,可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

目标被达到之后,所有人就会发现,德国每天生产坦克的总数量,不知不觉间就翻了一倍

这就是统筹计划的作用,也是将武器种类简化,尽量形成流水线生产的优势所有的一切都在流水线生产的环节下调整,更容易达到产能最高的状态。

武器通用的好处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优势来:螺丝钉生产多了拨给突击炮去坦克内的座椅生产少了从其他型号的坦克上调来一些,就可以使用

尽管无法让所有的零件都实现通用,可只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甚至是百分之十,就可以简化庞大的组织调度流程

这就是基础零件标准化带来的巨大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巨大的变革

两个人第一次单独见面,谈话的内容不是那些枯燥的建筑物风格,和所谓的艺术。

所以施佩尔感觉到了元首的变化,也感受到了自己被重视的那种感觉。

他站起身来,低头对李乐保证道:“我的元首我会用尽我全部的力量,来为您的要求服务德意志万岁阿道夫希特勒万岁”

李乐点了点头,同样站起身来,绕过了自己的办公桌,走到了施佩尔的面前:“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不要自己撑着,来找我我来帮你解决我们缺少的时间,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我们浪费时间”

“我明白了我的元首”得到了元首希特勒的全力支持,在第三帝国内可以说就拿到了通行证,这对于施佩尔来说,是很重要的助力。

要知道,他负责改革重组,并且要最终完成战时动员生产的工业部门,都是和军工有关的部门。

给军队生产武器,也就会得到军队的支持勃劳希契元帅和戈林元帅,甚至是雷德尔元帅当然都会举双手支持他。

生产也就意味着收益,这些工厂的老板,也同样不会跟收入金钱过不去

所以对于施佩尔来说,他要做的工作,除了取消星期日休假的德国工人来说,根本就没有人会反对

大家都支持的事情,往往也就意味着效率会提高无数倍,这也是为什么,施佩尔在真实历史上的1943年,为什么能让德国工业体系立即兴奋起来的原因。

“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的我向您保证,如果新的一年里,坦克飞机的产量不能让您满意,我就主动辞职”施佩尔立下了自己的军令状。

李乐看了一眼施佩尔,笑了起来:“亲爱的施佩尔,战争没结束之前,我永远不会满意武器的生产速度。”

正文 215听我把话说完

听到李乐这么说,施佩尔笑了起来,元首有心情跟他开玩笑,就证明元首现在的心情很好。

元首心情很好,也就说明施佩尔的承诺,元首是很满意的,这让施佩尔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在第三帝国的高层施展自己的拳脚了。

“首先,你要抓紧时间,提高重点武器装备的生产数量,不要太小家子气,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细节”李乐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这些意见对于施佩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从这间办公室走出去之后,就要肩负起整个第三帝国的军工生产,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接受自己的挑战之前,听一听高层的意见,会让自己在接下来的具体事务运作中,避免很多引起上级不满的暗礁。

“首先就是4号坦克的改进,必须要抓紧起来,这个是必须的。”李乐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的很琐碎。

毕竟他并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统筹者,他的强项也不在统筹全国的琐碎工作上。

所以他只能想起什么来,就对施佩尔说什么。他说的很琐碎,不过听的施佩尔很仔细。

“坦克方面,最优先的应该是未来的新式坦克,然后是4号坦克,同样非常重要的,是三号突击炮,以及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李乐一个接着一个的数着,伸出的手指头也越来越多。

“飞机方面,重点抓fw190战斗机的生产后续型号和改进型一起,务必要达到年产1万架的水平”李乐继续如同一个唠叨着没完没了的老太婆一样,唠叨着各种要求。

后面说道了潜艇,李乐也给出了在现有产量上翻倍的命令,这让施佩尔感觉到,自己肩膀上的压力巨大到了让人窒息的程度。

不过李乐也没一个劲的吓唬施佩尔,他同时给出了自己增加产能的办法:“让法国人和意大利加入到生产中来,把一些不重要的东西拿到这两个国家去生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