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634(2 / 2)

加入书签

而无论是走菲律宾航线,还是走台湾航线,这些运油船,都要经过这片海域。

守株待兔的美国潜艇,就在这片海域截击日本运输船,把那些不明所以的日本运输船,击沉在这里。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海军与日本陆军之间的矛盾一直由来已久,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帮了美国海军的大忙。

日本也是少有的,陆军自己建造自己的运输船,不依赖本国海军运输船的国家。

按照日本陆军的想法,那就是不受海军掣肘,也不受他们的窝囊气

结果日本陆军的运输船,也九成都得不到日本海军的保护,只能自己玩自己的。

真实的历史上,日本海军的运输船在某片海域被美国潜艇击沉之后,并不会通报给日本陆军的运输舰

按照日本海军的想法,就是:我大日本帝国海军栽了跟头,你陆军也别想白占便宜

所以美国海军的潜艇指挥官们,经常会遇到莫名其妙的状况:昨天在这里刚刚击沉了一艘日本运输船,第二天还有日本船只从附近出事的海域经过

久而久之,陆军和海军双方的损失,累计起来也就到了更加惊人的程度。

现在,日本海军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己的主力舰队损失并不算大,可他们的后勤补给已经开始吃紧了。

本国的工业生产因为运输损失陷入到半瘫痪状态,境外的作战部队也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补给,战斗能力大打折扣。

也正是因为陷入到了这种不利的境地之中,日本大本营才动了心思,想要投入更多兵力到中国战场。

毕竟,只有中国这块战场,日本的后勤补给还算良好,而且本土到伪满洲国与中国华北之间的航线,相对来说更加安全。

因为美国的潜艇基本上只能回到澳大利亚去补给,无法大规模的北上到日本海作战。

说日本是害怕德国插手自己后花园也好,说日本是怕了美国潜艇,准备扩大陆地战场也好反正日本是准备调头,处理泥潭一样的中国战场了。

按照日本的推测,失去了外部增援的中国战场,现在也已经足够虚弱了。他们只要一鼓作气,就能一劳永逸的结束侵华战争

现在,日本海军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己的主力舰队损失并不算大,可他们的后勤补给已经开始吃紧了。

本国的工业生产因为运输损失陷入到半瘫痪状态,境外的作战部队也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补给,战斗能力大打折扣。

也正是因为陷入到了这种不利的境地之中,日本大本营才动了心思,想要投入更多兵力到中国战场。

毕竟,只有中国这块战场,日本的后勤补给还算良好,而且本土到伪满洲国与中国华北之间的航线,相对来说更加安全。

因为美国的潜艇基本上只能回到澳大利亚去补给,无法大规模的北上到日本海作战。

说日本是害怕德国插手自己后花园也好,说日本是怕了美国潜艇,准备扩大陆地战场也好反正日本是准备调头,处理泥潭一样的中国战场了。

按照日本的推测,失去了外部增援的中国战场,现在也已经足够虚弱了。

正文 1035拆台

日本海军与日本陆军之间的矛盾,最早要从萨摩藩与长州藩之间的合作与对立关系说起。

至于为什么发展到后来甚至闹到杀首相掀桌子,详细剖析起来差不多能写一整篇学术报告。

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东条英机这位刚刚上任不久的日本首相,目前是没有实力摆平两个军种之间的争斗的。

他可没有伊藤博文那两下子,也没有山县有朋那样的手腕,他在位的时间里,除了和稀泥之外,最有创意的就是发动对外战争了。

日本海军在战争爆发之前,也一直都是作为决战力量发展的,所以强调的是“发扬火力”,对反潜这种细枝末节,也就不那么重视了。

也就是说,日本海军的炮战很强,鱼雷很强,海军航空兵很强,联合舰队也很强

但是日本海军毕竟不如老牌海上强国英国有经验,不注重反潜护航,走的依旧是德国潜艇破交战那种“管杀不管埋”的野路子。

准确的说,就是日本海军依旧是一支针对美国海军的“破坏型海军”,而不是类似英国和美国海军那样的“战守平衡型海军”。

论起攻击能力来,日本海军很强,可是打下的海域控制与管理,日本海军就只能放羊了。

正是因为这样,美国潜艇才能在日本控制海域来去自如。比起大西洋潜艇战来,攻击日本船队的风险要小太多太多了。

说回到海陆矛盾,其实到1941年的7月为止,东条英机这位首相,在日本的人气还是非常高的。

因为一方面在他的带领下,日军横扫东南亚,确实是凯歌高奏;另一方面在太平洋上打败了美国海军,同样让他深得人心。

一连串的扩张,让日本海陆矛盾更加激化起来。海军不愿意帮陆军在南亚作战,陆军不愿意帮海军在太平洋上巩固战果。

两边都不愿意为对方锦上添花,并且都准备在对方得意洋洋的时候,从背后捅一刀子,以解心头之恨。

归根结底,这一次的“一劳永逸的结束支那作战”的计划,就是陆军搞出来的幺蛾子

看不得即将在太平洋战场上获胜的海军耀武扬威,陆军准备自己靠自己来争取更伟大的胜利了。

你不是不帮我运人到东南亚去么老子自己搞定不用你了还不行么这就是陆军对海军的想法。

按照陆军的计划,这一次的进攻真的可以说是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多米诺骨牌式连续解题办法。

首先,在中国战场上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