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34(1 / 2)

加入书签

想发展的重要性,则是具体化了自然世界对于人事的影响。这种想法,还可以在黄历或是农书、农历里看到。

第二百五十三章农家

农家,指农户。田家,从事农业的人家。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又称“农家流。”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出处五代 颜仁郁 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宋 陆游 岳池农家诗:“春深农家耕未足,原头叱叱两黄犊。”

许行约公元前390前315年,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其事迹和主张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他依托远古神农氏之言来宣传其主张,是战国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从孟子骂他是南蛮舌之人和自楚之滕看来,1他应是楚国人。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许行考中认为,许行即是墨家禽滑的弟子许犯,而杨伯俊孟子译注则认为钱说并无确凿证据。汉书艺文志有神农二十篇,当是许行的著作,可惜早已失传。关于农家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和爱类等篇,以及淮南子齐俗训。农家在战国时地出现不是偶然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以至于反映劳动者利益的思想学说,在当时也能有存在的条件,墨子、杨朱和许行正是劳动者的思想代表。但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与阶层各不一样,因此其思想又各有差异。墨家是小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杨朱学派代表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则是下层农民的代言人。许行有弟子几十人,他们生活极为简朴,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编席子为生。他们没有土地,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们从楚国来到滕国,不是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希望得到一块土地、一间房子,以便定居下来从事耕种。许行的主张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以至使儒家的门徒陈相及其弟陈辛也抛弃儒家而拜许行为师。从孟子对许行的大肆攻击也可以看出,许行代表着当时一股相当大的社会势力,所以引起孟子的如此重视。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有许行。许行,楚国人,无著作留传,生平事迹可见于孟子一书。生卒年不可考。约与孟子同时代。当时随行学生几十人,颇有影响,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孟子滕文公上载:“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 鼓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是许行两点主张之一。还有便是提出“市贾不二”的价格论,这一主张的中心要旨是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提倡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以实现其改革思想。

由稷下学者们集体编撰的管子一书包含各家的思想学说,一般认为,其中地员一篇就是农家的著作,而牧民权修五辅八观等篇重点记述了农家思想。由于当时的平民绝大多数都从事农耕,所以“重农”就是“重民”,重农倾向必然会发展为民本思想。管子中有关农家的内容着重体现着农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成为农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01顺民心,忠爱民农家看到,民心是不可违背的,“顺民心”是一切统治的基础,贤明的统治者能够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管子牧民篇提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由此可见,农家通过“民心”这个概念,初步感觉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儒家的民本主义还要进了一步。“忠爱民”是统治天下的基本方式,农家看到从事耕种的农民的辛苦,要求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疾苦,不可巧取豪夺。管子权修篇提出“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要求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可巧取豪夺,不能对百姓剥削太重,也就是要减轻赋税,轻徭薄役;同时要注意节约,不能穷奢极欲。这里虽然已经改变了许行的人人平等劳动的主张,但这样的改变无疑是统治者更易接受的。02修饥谨,救灾荒在管子一书中,农家还非常关注农业灾害问题,提出“修饥谨,救灾荒”。农家将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害”,认为“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产的重大灾害,因此,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当务之急在于扫除“五害”,只有解决了这些灾害问题,解除百姓的痛苦,百姓才会服从统治。在管子的作者看来,水灾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尤应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这样,灾害意识就成为农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03农本商末“农本商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先秦农家力主“农本商末”,推动统治者确立这项基本国策,并促进社会认同这一价值观念。 农家认定,农业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和来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商业则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富的根源。商人不会创造财富,只不过是拿别人的产品,买贱卖贵,从中渔利,同时,商人还要吃饭和穿衣,要大量消费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布帛。不仅如此,农民劳动多而收获少,商人却付出少而收获多,这种反差和对比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首先,农业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国家以百姓为根,百姓以谷为命。如果百姓无谷,国家就会失去根基,因此,必须将发展农业生产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珠、玉、金、银之类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对于处于饥寒之中的百姓来说毫无价值。其次,农家认为,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保障。在先秦时期,对军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军粮和稳定的兵源,而这两项都需要通过发展农业来提供。再次,农家认为,农业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和保证。劝民务农,会使百姓民风淳朴,也就容易供统治者利用和役使;劝民务农还会使百姓举止持重,减少结党营私、图谋造反的机会,将老百姓束缚在土地上,防止他们随意迁徙,从而保证政令的推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农家主张重农抑商,并不是否定工商活动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求从国家意志的高度来缩小和控制工商活动的范围,使其不会成为农事活动的障碍。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中,也有不少阐述农家思想和农业技术的篇章。其中,作者提出了统一度量衡,以避免商业投机行为。具体做法是,在每年的仲春和仲秋两个月,由国家统一组织人力划齐度量单位,统一衡称,平整量器,修正溉具。这也开了秦朝“车同轨、书同文”的先河,与许行的主张相比又是一个进步。

农家著作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七篇,尹都尉十七篇,赵氏十七篇等等,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散见在诸子的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

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子犯法

法家确确实实的是所谓的帝王手里面一把利剑,可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法家里面让帝王蛋疼的事情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就是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出处1: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出处2::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朞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种做法在当今社会的的确确有着积极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是由清末民初的进步思想家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这一原则在中国第一次被规定在宪法中,是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政权也一直肯定这一原则。1931年11月通过的第一次将这一原则规定下来:“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当今法治社会,更加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循原则,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社会才能更加公平、公正、公开,人民生活的健康、快乐、幸福。。

但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却是古时候的帝王非常蛋疼的事情。

为什么呢

几乎绝大多数的帝王都是有着后代的,而且几乎绝大多数的帝王的后代总是有着几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至于这些帝王的后代里面的调皮捣蛋的家伙看来,所谓的国家就是整个国度都是自己家。

在自己家里面做什么有多少顾忌这种事情不要说那些帝王的后代里面的调皮捣蛋的家伙,就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在自己家里面有时候也是肆无忌惮的。毕竟是你自己家里面,即使是你把自己家里面的房子扒了,只要不影响别人,你家里面的人不说你,没有人管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