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41(1 / 1)

加入书签

;又自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9,设置都尉驻防;下诏各地严防,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义军。

皇甫嵩上谏要求解除党禁,拿出皇宫钱财及西园良马赠给军士,提升士气,而吕彊又对灵帝上言:“党锢久积,若与黄巾合谋,悔之无救。党锢之祸积怨日久,若果与黄巾合谋,恐怕已经无救了。”汉灵帝接纳提案,在壬子日大赦党人,发还各徙徒,要求各公卿捐出马、弩,推举众将领的子孙及民间有深明战略的人到公车署接受面试。而另一方面又发精兵镇压各地乱事:卢植领副将宗员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儁各领一军,控制五校、三河骑士及刚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讨伐颍川一带的黄巾军,朱儁又上表招募下邳的孙坚为佐军司马,带同乡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发与朱隽军连军。庚子日,张曼成攻杀南阳郡守褚贡,响应张角。汉军在首战并未得利,于4月,朱儁军就被黄巾波才所败而撤退,皇甫嵩唯有与他一起进驻长社防守,被波才率大军围城,汉军人少,士气低落。又汝南黄巾军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黄巾军并未因汉室的动作而有败退的迹象。

5月,京师见皇甫嵩被围,派曹操率军救援。不过援军未到时,皇甫嵩已心生一计,在傍晚时分吹起大风,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黄巾军营寨周围的杂草,用火攻大破敌人,大呼进攻,城上亦举出火把响应,皇甫嵩以鼓助战,冲入敌阵,黄巾军大乱,四处奔走。又遇上曹操的援军,被皇甫嵩、朱隽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数万人,汉军大胜。6月,南阳太守秦颉与张曼成战斗,斩杀了张曼成。黄巾军便改以赵弘为帅,以十多万人占据宛城。而皇甫嵩与朱隽军继续进击汝南、陈国的黄巾,追击波才到阳翟,最后在西华大败彭脱,余军想逃到宛城,但孙坚登城先入,众人蚁附般推进,大破敌军,成功讨平豫州一带的黄巾军。另一方面,卢植数战间大破张角,斩杀万多人。张角唯有撤到广宗,卢植建筑拦挡、挖掘壕沟,制造云梯,将可攻下城池。正值灵帝派左丰视察军情,有人劝卢植贿赂左丰,但卢植不肯,左丰便向灵帝诬告卢植作战不力。灵帝大怒,用囚车徵卢植回京。京师唯有下诏再重新调整:皇甫嵩北上东郡;朱隽则攻南阳的赵弘;而以董卓代替卢植。而同样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在巴郡叛变,领导人“五斗米师”张修攻打郡县,但未受到汉室重视。

朱儁与荆州刺史徐璆及秦颉共一万八千兵围攻赵弘,但6月至8月也不能攻克,京师有奏议徵朱隽回师,幸而张温上表说情,灵帝才不行。但朱儁仍急攻赵弘,赵弘被杀,由韩忠代替。朱隽又因兵少不敌,便扩大防围、建筑阵垒,堆砌土山观望城内。朱儁军鸣鼓攻打西南,黄巾军被引开,朱儁则亲率五千精兵掩杀东北,偷袭敌人后方,攻入城池,韩忠唯有退保内城。黄巾军受挫,士气低迷,向汉军乞降。张超、徐璆和秦颉都认为可以接受,但朱儁认为如接受的话,会给百姓有利为贼,无利乞降的错误观念,便不接受并急攻敌军,可是数战也不能攻克,朱儁登上土山观望黄巾军,明白黄巾军没有退路,而尽力一战,所以未能攻克。朱儁便解开围军,韩忠果然出战,被朱儁大破,朱儁向北追击韩忠数十里,斩杀万多人,韩忠投降,秦颉一向与韩忠不和,便将他杀死。这举动反令黄巾军不安,又推孙夏为帅屯兵宛中城。朱隽再次急攻,于11月癸巳日,孙夏败走,汉军追至西鄂精山,又被大破,斩杀孙夏及万多人,黄巾军解散,平定宛城一带。公元185年春天,班师回京。另一方面,皇甫嵩于8月到达东郡仓亭,大破、生擒卜己,斩杀七千多人。而董卓进攻张角不成功,无功而还,便在乙巳日要求皇甫嵩继续北上。不过,张角已经病死,在10月于广宗便和张梁战斗,张梁军犟,于首战不能攻克。在明日,皇甫嵩闭营与士兵休息,另一方面派人观察敌军举动,黄巾军战意稍为松懈,皇甫嵩便乘夜率兵,在黎明时份突袭敌阵,战至下午,成功大破敌军,斩杀张梁及三万多人,于逃走到河堤时溺死的也有五万多人,焚烧车辎三万多辆,虏获人数甚多。而张角则被破棺戮尸,运首级回京师。11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阳,成功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人。黄巾之乱平息。

第二百六十六章 五斗米道

在黄巾起义的同样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在巴郡叛变,领导人“五斗米师”张修攻打郡县,但未受到汉室重视。

那么,“五斗米师”是什么

“五斗米师”就是推行五斗米道的传道师。“ 张脩 反” 唐 李贤 注引 刘艾 纪曰:“时 巴郡 巫人 张脩 疗病,愈者雇以米五斗,号为五斗米师。”

“五斗米师”就是推行五斗米道的传道师,那样五斗米道又是什么

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此外,在光和年间178年184年,还有张修在巴蜀、汉中一代传道。其方法和张角有些相近,例如用符水治病。但是总体而言,更接近于张道陵的教派,例如也设有祭酒,学习,供奉五斗米等,因此历史上也将他的这一派道法称为“五斗米道”。

正一道又称正一派,其始祖伪称是汉末张道陵及他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后称天师道。实际上,正一道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张与材被蒙古人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特别是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后又授以“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一品金印。

北天师道是由封建史上首位被官方承认的道教天师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而形成的。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20卷,传其服气导引口诀之法;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其主要道场建立在今山西大同原称平城,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清整道教,新天师道所传等大道清虚之道,提倡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其新天师道的做法有: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谱文所传等醮仪感动太武帝,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三年442亲自道坛,受道教符箓。使新天师道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不断发展壮大。这样,新天师道重视醮仪,提倡礼度,改变了过去以符水疗病及注重炼形的教义。特别是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谱文所传等醮仪感动太武帝,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三年442亲自道坛,受道教符录,使新天师道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不断发展壮大,并为后世的“三教合一”奠定了历史基础。寇天师在北方“去除三张伪法”,是影响深远而得到贯彻的。后来北方兴起的全真道,就与龙虎张天师素无瓜葛。然而据载。王重阳所传的钟吕丹法就与茅山上清派本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邱祖也曾领受上清法箓,佩上清芙蓉冠,著上清洞真玉罗箫台袍据考通行全国的亦源自茅山上清。进入南北朝时期,一些早期道派“太平道”“于君道”等,因受统治者打击而显衰落。而新兴教派“灵宝派”“上清派”等,又正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虽有一些象张忠、王嘉这样的神仙道士,但只是以师徒相受形式成的松散道教集团,而以道教箴纬的名义,各地不同人等托名“李弘”又都转瞬覆没;此时天师道仍不失为道教的一面旗帜,基本上也是道教的代称。 但是,由于政治动乱,天下势力分割,加上信徒总多,又缺乏有威望的张天师传人,僻处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总部对下属各“治”的祭酒、道官显得鞭长莫及,天师道内部组织陷入严重混乱、有:“道官祭酒愚暗相传各祭酒”,这使一些素质低下者得以当上祭酒、首领,任意鱼肉信徒;更严重的是有的还“自署治箓符契、攻错经法、浊乱清真”,导致“奸怨非法、诈惑万端”;还有曲解天师道的理论如“房中术”等者,以致“淫风大行,损辱道教”;并且下层道民屡屡利用道教组织,托名李弘老君化名、刘举名义发动起义,历代不绝,使道教受各分割统治势力、王朝的严密注意。 有鉴于此,不少高道先贤立志改革、整理道教,北朝时期的寇谦之与南朝的陆修静是当时的佼佼者。寇谦之365448在世利用太上老君降授的,〈老〉是〈云〉的摘抄本、老子玄孙李谱文降授的对天师道进行坚决的改革,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吸取儒家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观念,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并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持戒修行。 他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既得到下层信徒的支持,也适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时阴霾尽除,朝野随者无数,后人称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南天师道是由简寂先生陆修静改革发展江南天师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他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的整顿和改造,并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别是陆修静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间隐居庐山修建太虚观后人称简寂观期间,他以太虚观为大本营。在此收徒布道,不断扩展太虚观,曾先后扩建有白云馆、朝真馆、炼丹井、捣药臼、洗药池等。太虚观兴起后,先后又建筑有康王观、崇善观、咏真观、昭德观、白鹤观、广福观、太平观等数十座道观,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因而被誉之为道教的“咏真第八洞天”。随着庐山道教的扩大,其地位和声誉不断显赫,逐渐成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场。使得四方高道纷至沓来,至唐宋时。先后有许坚、钱朗、孙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云集庐山。庐山高道辈出。名声大震于江南。陆修静制订并完善斋醮科仪。吸收儒家传统的忠孝礼义等伦理道德,并将其作为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规,强调忠孝为先,这样。既保证了道士严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仪范。他潜心道教理论研究,并著有、、、等,他将这些斋戒仪范著作和收集的道经如药方、符图等计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采用“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成为道教史无前例的道书分类法,他将这些道书整理集成。于太始七年471上献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赞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特别是他总括“三洞”。改革旧天师道,并提倡以斋仪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断壮大,威震江南,成为江南道教的统领,与北魏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南北并存,并都为后世的“三教合一”奠定了历史与理论基础。

正一道又称正一派,其始祖伪称是汉末张道陵及他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后称天师道。实际上,正一道正式形成于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张与材被蒙古人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特别是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后又授以“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一品金印。张氏子孙就在这七千百八余卷的经板被元室鞑子毁烧殆尽之时,对其山呼万岁,屈膝求荣,用牺牲道教尊严与正统的待价来换取自己强并三山,支掌江南道教事的权益。道教的教理教义,如道生德育、自然无为、清静寡欲、柔弱不争、长生久视等根本宗义,皆源出于太上。祖天师张道陵建立道教教团之时,即以五千文,阐说道要教旨和修行准则,初步建立起道教教义思想体系,以“正一”之名来表明所倡行的教化学说是太上真一不二的正教。而且,道教的经典和许多高道真人的著述也都根据这部圣典加以充分的发挥,或作必要的演绎。道教尊奉的,承扬太上的思想,对道教修身体道、精神逍遥、坐忘养生、神仙变化等思想以丰富和阐扬,使偏重理性的道家学说在后世高道的继承阐扬下,过渡到道教的教义学说,彼此而打成一片。“道”生化天地万物的创世说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教义作了充分阐释。葛洪真人畅玄而讲神仙之术,亦当属于太上道家之系统。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主旨,正体现了的根本宗义。总之,道教的教义思想无不根本于为圣典。

第二百六十七章孙恩起义

黄巾起义仅仅是道家信民发动的第一次起义罢了。

孙恩起义就是道家信民发动的一次起义孙恩起义即孙恩、卢循起义。

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