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70(2 / 2)

加入书签

“哼”潘相心中暗怒,却无可奈何。此刻文官势大,他的前任都被赶走了。潘相见到袁一骥和徐鉴二人狼狈为奸,心中虽然愤怒,但也只能够忍了。

就在三人党同伐异的时候,袁一骥的绍兴师爷来通报了。“抚台大人日本使者唐继光大人来了”

“唐继光怎么听起来像中国人的莫非日本当中也有一姓氏为唐”徐鉴闻言,诧异道。

注:当时中国的意思和明国差不多,而且当时明国人也多自称为中国人。

“我也不知道,不过他手中据说有日本国王的诏书,应该错不了”袁一骥解释道。

“嗯虽然如此,但也应该多加提防,恐有奸佞小人妄图欺骗”徐鉴不愧是相当于后世纪委书记、检察院检察长,三句不到,立刻扯到诈骗上。

“巡按大人放心,这事情我早有准备,已经派人请了一个平日多往返于日本的商人来鉴别。”袁一骥从容道,

一边的潘相闻言,登时翻了翻白眼,心道:你还说别人私通倭寇,你自己也好不到那里去。才这么点功夫就找到这么一个商人,恐怕是帮你袁一骥买卖的人吧

徐鉴也知道这其中的情况,但他并没有说什么。他是清流不假,但真的清官那么清,他那里还可以当上巡按啊明朝也就是一个海瑞而已

但看看海瑞的经历,恐怕那些一心为民的士子都得打鼓了,更别说在官场这的大染缸里面混了十几年的徐鉴。

潘相不想让二人安乐。插了一句道:“再次的事情最好处理好要不然再来一次倭寇,那可有乐子了”

二人心中虽然知道潘相这话恐怕是恐吓为多,但也禁不住心头一凛,万一假的变成真的。那还真如同潘相说的,有乐子了。

:今天看了一下书页那叫一个惭愧。

感谢以屁飞天的打赏,还有忧郁小云书友对木木的期待,投了三张更新票。只是木木这些天来实在太忙了。

今天也只能够一章了。而明天是木木伯父生日,恐怕也更新不了多少。

不过欠着的木木会记住。现在一共欠两章。木木只能够许诺,后天开始还债。请见谅啊惭愧

大阪冬之阵第152章勘合贸易上

更新时间:201281818:59:08本章字数:3333

“见过上国抚台大人、巡按大人、税监使大人”被人带入客厅的唐继光有些无奈的对袁一骥三人拱了拱手。这还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自己要见到这三人,居然凭借的不是中国人的身份,而是小日本的身份。而且还得称呼上国大人,唐继光心中禁不住幽幽的叹了口气。

袁一骥三人起身还了一礼,袁一骥笑容可掬的客气道:“唐使者请坐”

“多谢大人”唐继光客气的说了一声,也坐了下来。

“呵呵唐使者客气了听唐使者的口音,似乎是浙江一带的,姓名也是汉名可是仰慕中国啊”袁一骥和唐继光客套了几句没有营养的话,便开始试探道。

当时日本不少人都仰慕中国,就好比现在的人喜欢欧美、哈韩、韩日什么的,感觉什么都是外国好。而此时的日本,对于中国也是如此疯狂,就算有人改了汉名也不奇怪。袁一骥也是怀疑唐继光是这个情况。

唐继光是什么人啊听袁一骥如此一说,就知道他的顾虑了,中日的外交已经变得不如往日那么频密,万历朝鲜战争后,日本朝贡更是被规定为十年一次。是明朝藩国当中,朝贡时间最长的国家。而且话说回来,日本使者一般是宁波这些地方上岸,怎么漂到来福州呢那也未免飘得太夸张了吧

这可是相当于浙江省从北到南的距离,约莫一千里的这也太能漂了吧

唐继光解释道:“诸位大人有所不知了,其实我是汉人。原本流落海外”

听到这话,袁一骥三人都点点头,有些明白了唐继光的话了。什么流落海外,其实就是海商。当然了大家心知肚明就好了,海商说到底还是上不得台面的。

唐继光接着说道:“侥幸得到日本一个诸侯丰臣家的赏识,被那诸侯认为义弟。而就在今年丰臣家取代了昔日的德川家,丰臣家希望加强和中国的交流,为此派在下来大明。同时在下虽然身在日本,但也希望回归大明,成为大明臣民”

袁一骥三人立刻若有所思的点下头,说道:“如此甚好,只是怎么到了福州呢”

“说来惭愧”唐继光犹豫了一下,将自己得罪了浙江巡抚的事情简单的说了一下。

袁一骥笑道:“黄以宗那家伙已经因为贪污受贿而被罢免,唐使者请放心日后放心在宁波靠岸好了”

唐继光闻言有些诧异的看了袁一骥,不是说官官相护的吗怎么袁一骥仿佛对于黄以宗很幸灾乐祸的但眼下这个情况,显然并不好相询。

唐继光便淡然的一笑,和袁一骥等人进入主题。唐继光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可以发展勘合贸易。勘合贸易其实就是垄断贸易。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双方进行贸易。而其他贸易,将视为两国的不合法贸易。

不过因为这些制定时间、指定地点,使得虽然官方是垄断的,但货物输出太少。使得这个垄断变得有名无实,反而使得走私更加猖狂。唐继光自然不会指望能够修改指定地点了。唐继光希望可以改变指定时间,可以随意进行贸易。

同时勘合贸易的对象也不再限于官方,而是由各自颁发一定数量的文书给国内的拥有船队的大商人。得到了文书的船队,将可以从事两国贸易,其他船队进行贸易,将一律进行打击。

袁一骥对此倒有一点兴趣,但似乎顾忌福建海商庞大的势力,袁一骥说话间保留不少。而徐鉴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