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77(1 / 2)

加入书签

力。如果计算上附近的海盗、明国水师,还有台湾本土的高山族,这已经是六大势力了。

唐继光忽然想起东印度公司,对汉克姆斯问道:“东印度公司是不是只有一所的”

“不是有两所,分别是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不过我们都习惯称呼荷兰佬的叫东印度公司。而英格兰人则是叫他们的全称另外据说丹麦也有意建立东印度公司,插手东方的贸易。”汉克姆斯解释道。

唐继光这才明白过来,感情这东印度公司还不少,并非只有一所。连丹麦这样的二三流欧洲国家也能够插足。

既然知道了对方来历,唐继光也没有让汉克姆斯南下,而是让汉克姆斯率领船队到淮北运输。唐继光只是给自己留下破浪号,用于过几天前往福建。

同时另外一方面,唐继光也在监督晒盐场的修建,其实晒盐场修建非常简单,不过十天晒盐场就出来了。晒出来的海盐质量还不错,唐继光便用这些海盐和高山人做买卖。不想一斤海盐居然可以换来十五斤肉,还有一些山药、毛皮之类的。

不过一个月,小村庄约莫一里外,就形成了一个草市,每隔半个月,附近的高山人就会来这里交易。有了草市在,小村庄也繁荣了不少,不过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市场上偷鸡摸狗的肯定少不了,甚至拔刀相向的也有。

唐继光立刻从难民中抽调一百名精壮,给他们长刀、长矛装备,再用水手作为头领,巡逻草市,这才稳定住草市的治安。

小村庄也伴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在边上开始修建城池了,唐继光亲自命名台北。

不过城池一来没有适合的人来设计,二来唐继光认为一座坚固的城池不如一支强大的军队。唐继光并没有在台北城那里花费太多的金钱,只是让人用古老的版筑法,修建一面一丈半高的土墙。台北城也正正方方,并没有什么太特变的。

唐继光同时在台北开始了民兵制,所有男子每十天都会集中到晒谷场那里训练。于是台北第一个初具稚形的假日制度出现了旬休。

无论是在田里面耕作的农夫,还是到晒盐场、伐木场工作的工人,抑或那些提着毛笔的书吏,他们每十天都有一天训练。除了开始几个月要训练一天外,后来都训练半天,余下的时间都自由活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只是这些唐继光都看不了,他被潘相送来的一份加紧文书,召到福州府。

唐继光不得已留阿福和武铁牛二人坐镇台北,幸好的就是唐继光离开前两个时辰,高山族的鸡麻里社派了人来,送上降表,表示愿意归附大明。暂时台北一带,唐继光少了一个潜在敌人,多了一个颇为强大的盟友。就算那些荷兰人和西班牙人抽风,不顾南方还没有巩固的根基,来个大跃进,派兵台北,台北就算再不济,也可以支持几个月时间。

正因为如此,唐继光对鸡麻里社颇为重视。虽然快要出发了,但依旧亲自来好生安抚一番后,再对武铁牛和阿福二交代一下和鸡麻里社相处要注意的事情。唐继光就带着刘大山、郭怀一等人急匆匆的上船离开,唐继光的时间可是非常紧张。

等唐继光回到福州的时候已经八月十七日,还有十天出头就到九月了。九月就是信风转变的时候,到了九月初吹的就不再是南方了,而是北风。而唐继光之前准备趁着最后的一股南方回到日本,毕竟他此刻的根基在日本。而且唐继光也有些想千姬,还有想知道到底找到田川松子没有。

只是见了潘相后,唐继光就发现事情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晃之坐”见到唐继光,潘相立刻笑的眼睛都眯起来。

“公公可是有什么好事情啊”虽然身体依旧疲劳,但唐继光还是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见潘相。

“哈哈晃之果然是聪明人,给你说中了这次是有好事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好事情是天大的好事情”潘相伸出手,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慢慢搓了起来,那笑容要多淫荡就有多淫荡。“晃之可是知道自古以来,什么最赚钱啊”

唐继光怔了怔,答道:“可是好事情出在盐铁身上啊”

大阪冬之阵第166章东海钱庄

更新时间:201281818:59:22本章字数:2914

“差不多差不多哈哈哈”虽然被唐继光猜中有少许没意思,但潘相心中的高兴却并没有减少几分。

唐继光越发好奇,禁不住问道:“公公,到底是什么好事情啊也让在下乐呵乐呵啊”

“户部奏请查福建私盐徐鉴那家伙也上表支持”潘相说道。

唐继光有些疑惑的说道:“公公,这应该和我们没有关系吧既然是户部提起,这钱恐怕要落入户部口袋中。要不然户部为何会冲锋在前呢据我所知,户部和圣上的关系,可不怎么样”

潘相闻言并不以为意,得意洋洋的捋了捋光溜溜的下巴,给唐继光解释道:“八闽虽大,但主要产盐的不过是福州、泉州两地,其他地方虽然有盐场,但都不过是小头。而圣上有意在福建设立盐监使,专门管理福州、泉州二地。二地盐场获利二一添作五,圣上和盐运使平分了。”

“虽然圣上已经对此作出让步,但恐怕内阁和户部也不会答应”唐继光早已经不是初来乍到的人了,现在他已经比较熟悉这个世界的情况。好比皇帝,并非是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在他旁边还有内阁,皇帝发的旨意经过内阁同意这才是圣旨。

不经过内阁同意的,叫中旨。中旨这东西方在宦官集团那里才有效,放在文官那里,那得看那文官的心情。对他有利或许甩了一下,对他没有利,甩都不甩。而且这不甩,还会被其他文人清流赞颂,说他有风骨。哪怕皇帝花打力气,将他罢官,过不了两三年又会被内阁起用,而且官职权力比之前更甚。

为此在明朝不少文官整天都望着皇帝的中旨落在他们头上,他们好表现一下风骨,再被文人清流好好赞颂一番。

明末后期皇帝大力扶持宦官集团,也并非是毫无原因的,算是文官集团逼出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