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2章 吃螃蟹的人(2 / 2)

加入书签

“那地方到处都挖的乱七八糟,比起羊城差多了,有什么可好奇的?也就上个月才改的名字,就是原来的宝安县,你想一个小县城能有什么好的。”

余长乐心想那你是不知道,鹏城可太好了,等它挖得差不多了,大家能看出个大致格局来,就该被铁丝网圈起来了。

这话她也不能说,只是玩笑问道:

“既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县城,那你去干嘛?”

姜宇知道余长乐是做服装生意,和他家的生意不冲突,纯聊天也就简单给她提了一嘴:

“谁让它位置好呢?我们这行当几乎所有的货都是从宝安县沿海进来的,那不得定期去进货嘛。”

姜宇说得含蓄,他家做的是电子产品的生意。

最开始是姜宇父亲揣了一点小钱,大着胆子跟人跑到宝安县的海边,从港区过来的走私船上低价买了一点计算器、时钟等小商品拿回羊城倒卖,成功赚到钱之后便尝到了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本金越来越多,进的商品逐渐发展到更贵一些的手表、收音机之类的物品。

钱是赚了不少,可羊城做这个行当的人太多,市场逐渐饱和,他父亲便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内陆市场,开始尝试带着姜宇跑内陆的各个小城市。

最开始肯定困难重重,内地环境相对封闭,市民对这种不用凭票买的来历不明的小商品也更谨慎,可终究还是有胆子大的人抵挡不住这些新潮电子商品的诱惑,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心经营,姜宇两父子的销售渠道慢慢也建立了起来。

发展到如今在羊城的标志性建筑南方大厦有了一席之地的商铺,而货品也已然发展到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大件,姜宇父亲选择留在羊城守店,全国跑的工作便交到了初中毕业便跟着自己走南闯北的姜宇身上。

余长乐知道八零年代的电子商品比服装赚钱更快,可相对风险也更大。

买走私货容易被海关查封不说,和形形色色的上下游交易都是巨大的潜在风险,因为利润大,不需要专业技术,所以黑白灰三道都盯着这块肥肉。

姜宇父亲的成功绝对和他自身的为人处事,敏锐的风险意识以及羊城本地关系的背景息息相关,绝不是一件随便就能轻易达成的事。

所以,余长乐虽然羡慕,倒也不会眼馋,她非常清楚以自己目前的实力不足以涉足这个领域,更何况世上赚钱的行当千千万,难不成她都要去掺一脚?

能够在自己有信心且擅长的领域成就一番事业,已经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同样,在这个本来法律法规就不够完善,充满灰色地带的特殊时代,她也不会带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一批“吃螃蟹的人”,该说不说,有好些路子都是由“不遵守规则”的先驱者闯出来的,时间和历史自会给他们下定义。

不过有机会的话,她还是想去鹏城看看,一个百业待兴,即将冉冉升起的经济特区一定会有她可以发光发热的地方。

两人正说着话,余长乐无意中抬头瞥了楼梯一眼,没成想竟看到了一个有点眼熟的面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