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7节(1 / 2)

加入书签

“传了一些,”藤善脸色不太好看:“我师父死的早,到是留下不少古书典籍,可我和悟真缺少高人指点,又没有心法入门。拿到手里也形同天书,读都读不明白,不敢往深里研究。字里行间似是而非,真要照着练,非走火入魔不可。”

王馆长道:“我现在会的都是小时候学的童子功,其实我脑瓜挺聪明,要是在家族里没出事,一直坚持到现在,未必会没有一番成就。算了不说这些,我给你们解解这里的风水局。”

王馆长说,从刚才入大门走到这里,所行所闻他脑子里形成一个概念图,他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他对于这里地形的感知和测绘,和外面大牌子上画的全景图有很大不同。

不是说全景图画错了,是这张图和实际地形差的太多,比例尺对不上。王馆长说,他刚才仔细看全景图,发现上面没有标注比例尺,所谓比例尺就是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对比。没有比例尺也就罢了,而且全景图上有的路长。有的路短,这和实际上的地形完全不符合。

公园里没那么长的路,而在图上却故意画长了一些,大部分路都这样失真。

没有游客去较真一张公园的地形图。谁看图都大概扫一眼,只是看看景物的大致方位,没人逛公园还拿着尺一寸寸量地图的。

王馆长家族是研究这个的,他练的又是童子功,对于地图的敏感性比一般人强。

他和我们说,全景图并不是粗制滥造,而是有人在故意误导,使其他人看不出这里的地形有什么问题。

“那这里到底是什么风水局?”我问。

“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这处风水局名曰大黄泉。”王馆长说。

“怎么讲?”藤善饶有兴趣地问。

“这里的公园,外面是林木游览区,大概呈长方形,里面是各种水道,按照风水来说,呈的是上兑未下满寅的格局。各有四大凉亭在水中,分别区病、死、墓、堂的四关。你们看,”他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山脉:“能看出什么来吗?”

我是看不出来,藤善疑惑道:“好像炸过山。”

“对。”王馆长说:“炸山破脉,形成龙八煞。如果我猜的不错的话,继续往里走,会有三条水道汇集到中央,也就是王时玮修建的古楼那里。”

藤善一拍大腿:“太对了,我来过几次,确实是这么个格局,这有什么讲?”

王馆长道:“这叫三水夹正墓。左面为乾亥凶煞水,中间是壬子帝王水,右面是坤申绝命水,三水汇集其中……”

他迟疑一下说:“整个公园其实就是个巨大的坟墓。”

“啊?!”我和藤善面面相觑。

“外面是玄关。”王馆长说:“我们越往里走,里面的景物就像是墓室,核心的主墓室就在黄鹤楼,如果猜得不错的话,黄鹤楼里应该还藏着棺椁。”

“棺椁里有尸?”藤善说。

“你们说,”我咽了下口水,忽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王时玮是不是把王家老祖宗的棺迁到这里了?”

第三百五十三章 巨棺

他们两人对视一眼,我的话明显触动了他们。

藤善道:“还真有这个可能,我和悟真是后来才到这个城市,在王时玮手下做事。听其他人说王时玮来的时候,曾经包了一辆大货车,用帆布盖着,里面装的什么谁也不知道,是王时玮亲自押车而来,当时有个跟车的是我一哥们,喝酒时无意谈起来。”

“你们的意思是。”王馆长沉思:“王时玮从宁夏老家把老祖的棺椁迁运出来,运到了这里?”

“我是说有可能。”藤善道:“一切迹象都指向这个。”

“看来预料的不错,”王馆长说:“算日子,再有几天就是老祖十六年再迁棺的日子。王时玮盗婴,又建造如此风水奇诡的古楼……”

我们没有说话,虽然不清楚要发生什么,但都隐隐感觉到有大事可能会降临。

我们三人跟着游客往里走,走了很远到了水池的区域,附近亭榭重重,非常漂亮。我们没有停留,来到最里面的中心位置,这里有一大片水泽,深水中央建着一栋三层的古楼。

我没去过武汉黄鹤楼,只是从照片上见过,从建筑风格来说。眼前这座仿古的古楼还真有几分黄鹤楼的神韵。楼里辐射出五条水上长桥到岸边,上面没有盖顶,沿途是仿古栏杆,水里生长着各色绿色植物,修着八仙的雕像,这一片风景古香古色,别具匠心。

这座楼并不收费,全面开放,游客如织,各层楼的栏杆后面都挤满了人。就跟挤公共汽车似的。我们没有赶这个时髦,找了一处僻静的山坡高处向下俯视。

王馆长蹲在地上,用膝盖当桌子,把白纸叠好铺平,拿着笔在上面画。

他的画功不敢恭维,画的四不像,我在旁边看着忍住笑。

他回过头说:“藤善,震三,你们过来看。这座建筑的样式你们见过吗?”

我咳嗽两声:“是不是仿建武汉黄鹤楼?”

王馆长摇摇头:“外行人看觉得差不多,内行人打眼一瞧就知道不是。眼前这座建筑的格局,名为明堂辟雍。”

“怎么讲呢?”藤善赶紧问。

“所谓明堂辟雍,是中国古代的皇家礼制建筑。辟雍指的是外面的水池,明堂是水池上的方形建筑。”

“皇家礼制?什么意思,难道……”藤善难以置信地说:“……王时玮想当皇帝?”

王馆长道:“他还没这个野心,这种建筑的功能你们知道吗,是古代天子和天和神交流的,用来祈祷、祭祀这些活动。你们看,”他指着山下这座古建筑说:“四面围墙,四向院门和四角曲形配房围成的方院,整个建筑形成环水方院的格局。咱们现在没进去。如果进去的话,能看到底座有十二堂。你们看,第二层和第三层外面四角各有一亭,象征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藤善叹了一声:“非常讲究啊。”

“必须的。”王馆长说:“我从小就认识王时玮,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心思缜密。如今造了这么一座建筑作为大用,必然每一处细节都要仔细处理。”

“那是什么?”我看到建筑最高层的天台上,放着一个仿古的东西,类似于日冕。

这东西大概能有两米左右宽窄,有一个圆形的横截面,歪斜一定角度半面对天空,下面是个厚厚的底座。

在这个东西四周拉着栏杆,不少游客在这里合影。横截面光滑如镜,上面什么也没有,有游客靠近便会在表面映出影影绰绰的影子,咔咔拍照中,横截面便会闪一闪。

王馆长略愣了一愣,想起什么,赶紧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这册子是用a4纸裁出来的,线织在一起,上面是油笔画的涂鸦,看笔体应该是王馆长自己画的。

他翻到其中一页,我和藤善在旁边看着,看的清清楚楚,上面的图案和楼顶的这个东西一模一样。

“这,这是什么?”藤善惊讶地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